泉州市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展馆内容简介

发布时间:2019-01-22  阅读7427次  来源:
序言
 
“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早在千年前,就与“海丝”沿线国家建立密切的经贸往来,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
泉州是全国最早探索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地方之一。“姓社姓资”争论风行时,就依靠“三闲起步”“三来一补”过渡,拉开了非公有制经济创业序幕,非公有制经济起步早、发展快、总量大,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十分天下有其九”的重要地位,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泉州模式”“晋江经验”。
泉州也是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的“试验田”,是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确定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联系点。自1984年成立全国第一家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南丰针织厂党支部、1987年成立全市第一家社会组织党组织——石狮个体劳动者协会党支部,泉州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从“一点红”到“满园春”,始终不断创新实践、创造经验,形成了“三五”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机制、社会组织党建“双五”工作法等成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为泉州经济总量领跑福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民办特区·品牌之都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从草根起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增加值、公共财政收入均占全市八成以上,形成了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食品饮料六大千亿产业集群,以及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半导体、交通运输装备、金融服务、大物流等一批新兴产业,成为海峡西岸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获批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民办经济综合改革试点”、“中国制造2025”地方试点,被誉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民办特区”。泉州经济总量从1999年开始已连续20年领跑福建省。2002年8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习近平在《人民日报》上刊登署名文章《研究借鉴晋江经验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将非公经济“晋江模式”总结概括为“晋江经验”。
泉州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6件、中国驰名商标154件,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717件,全市有效注册商标24.3万件,均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同时,拥有鞋都、衣都、石都、瓷都、茶都、香都等众多县域特色产业品牌,荣获中国十大品牌城市、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市等称号。
截至2017年12月31日,泉州拥有境内外资本市场的各类上市公司104家(境内20家,境外84家),是资本市场“福建板块”的主力军,累计募集资金折合人民币约695亿元,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拥有“新三板”挂牌企业52家、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挂牌企业612家,积极推进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试点,有效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做大做强。
 
泉州非公党建大事记
 
基于非公有制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泉州市坚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就延伸到哪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与非公有制经济同步推进、互促共赢,形成党建强、发展强的良好态势。全市现有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5104个,党员30001名;社会组织党组织954个、党员11601名,各项数据均居全省前列。2000年和2003年分别被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确定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联系点。
1984年3月,成立全国第一家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南丰针织厂党支部,隶属南安县外经委党总支。
1986年2月,成立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党组织——恒安实业有限公司党支部。
1987年,成立全市第一家社会组织党组织——石狮个体劳动者协会党支部。
1997年6月,成立第一家跨区域、跨行业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委——南益集团公司党委。
1999年2月,全国省市区党委组织部组织处长座谈会在泉州市召开,重点研究新经济组织党的建设问题。
2000年初,被中组部列为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联系点。
2001年9月,中组部和福建省委确定泉州市作为福建省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试点工作单位。
2002年8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习近平在《人民日报》上刊登署名文章《研究借鉴晋江经验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将非公经济“晋江模式”总结概括为“晋江经验”。
2003年底,被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确定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联系点。
2004年1月,全国部分省市区“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课题成果交流会在泉州市召开;4月,全国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试点工作汇报座谈会在泉州市召开。
2007年2月,成立中共泉州市委非公有制企业工作委员会,负责领导、管理、协调、督查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
2008年1月,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泉州市被确定为专委会委员单位。
2010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调研视察时指示:泉州市是非公有制经济比较集中的地区,也是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的一个联系点,泉州在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希望继续坚持探索,努力把联系点办成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示范点。
2012年2月,《求是》杂志第11期刊发泉州市《以创先争优活动推动非公有制企业科学发展》;4月,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泉州市召开;9月,全省召开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建设推进会,省委办公厅转发了《省委组织部关于大力推进农村、社区、非公有制企业和机关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建设的意见(试行)》,在全省推广泉州市“三五”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机制。
2013年6月,《求是》杂志第11期刊发全国党建研究会、中央组织部研究室、《求是》政治编辑部联合调研组拟写的《党建强发展强——泉州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调研》;7月,党建读物出版社面向全国发行《“三五”机制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实践与探索》一书;9月,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央组织部组织一局、组织二局联合在《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情况通报》第1164期刊发《泉州市探索构建“三个五”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机制》。
2014年6月,全省工商系统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泉州安溪县召开;6月,中央党校报刊社、省委党校主办“非公企业党建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泉州南安市召开。
2017年5月,泉州石狮被中组部确定为全国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综合监测区;10月,中央党校调研组赴泉州调研指导非公党建工作。
2018年,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党建要报》第十五期刊发《福建泉州探索推进“党建入章”加强党对非公企业的领导》。
 
泉州非公党建实践探索
 
探索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非公经济的蓬勃发展,泉州始终注重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党的工作,全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根基。
完善阶段:这阶段,泉州市从健全领导体制、强化党务队伍、落实工作保障等方面进行规范,促进党建工作全面提质增效。
提升阶段:党的十八大后,泉州围绕发挥“两个作用”,坚持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相结合,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强、发展强”。
一、扩大组织覆盖
泉州市委坚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组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在基本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和重点社会组织党组织全部单独组建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各种区域化组建模式,有效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园区联建指采取龙头企业牵头、分片网格管理、联席会议议事的办法,推动园区党组织有效覆盖,做到“关系在企业、活动在网格、奉献在园区”。
产业统建是按照“全产业链融入”的思路,做到“产业链条延伸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到哪里”。
行业共建主要通过“行业+协会+支部”的做法,扩大党在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覆盖面。
楼宇合建主要是对产权同属、联系紧密的商务楼宇,联合建立党组织。
跨域党建主要是在外出流动党员多的地区建立异地商会党组织。
群团促建即对暂时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先建立群团组织,创造条件建立党组织。
二、壮大党员队伍
坚持造血和输血相结合,按照“发展一批、找出一批、输入一批”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发展党员“116工作法”,推动流动党员身份确认和“两证一卡”(党员证、外来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活动卡)制度,推广“导、调、派、挂、转、荐、聘”等基本经验,将所有党员都纳入组织管理。近五年来,全市非公有制企业新发展党员5000多名,接转流动党员8000多名。
三、建强党务力量
坚持选优训强、专职专业的原则,通过“多样化选拔、专业化培养、职业化管理、制度化激励”,着力配强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者,全市常态保持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专兼职结合的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
多样化选拔:通过“企业(社会组织)内聘一批、社会招聘一批、机关选聘一批”的办法,多渠道选拔党务工作者。
专业化培养:在本地高校开设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课程,引导地企校订单式培养党务人才。
职业化管理:在晋江试行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职称评聘,推动党务工作者职业化。
制度化激励:试行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务工作者分类管理激励,按履职实绩分档定级,给予A、B类优先“推优”(推荐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两优一先”)、“入编”(选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定向考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激励,调动党务工作者积极性。
四、发挥实质作用
始终立足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实际,以“双强六好”党组织创建活动作为总抓手,把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有机统一起来,创新党建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式手段,探索将党组织融入非公有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动非公党建法定化、制度化。在全市党员中开展“承诺、践诺、评诺”工作、“双争双助”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
五、创新工作机制
    坚持把制度机制建设作为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保障,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内在规律,在认真总结30多年来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五个引领、五个双向、五个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三五”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抓什么、怎么抓、靠谁抓”等问题,省委在全省推广“三五”机制。
2017年,泉州先行先试,在各县(市、区)筛选出80家党建工作基础较好、党组织战斗力较强、作用发挥较明显、出资人对党建工作较重视的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推行党建工作要求写入非公有制企业公司章程,探索将党组织融入非公有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动非公党建法定化、制度化。
六、强化基础保障
泉州市通过“给激励政策、给机构编制、给阵地场所、给经费支持”,健全完善各类基础保障,强化考评推动和出资人教育引导,推动资源倾斜、力量下沉、服务前移,有力促进非公有制企业与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标准化、常态化、有效化。
 
泉州非公党建县域特色
 
泉州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求,立足各地县域经济特色明显和非公有制企业与社会组织情况各异的实际,开展“一地一特色一品牌”培育工作,非公有制企业与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呈现“满园春”。
 
晋江市
名片:“二带十”园区党建
实践:晋江市是泉州市乃至全省非公有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针对企业数量多、党建基础不一,采取“1+1+1”(1名“退二线”科级干部、1名市直单位优秀年轻干部、1名参照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专职党务人员)组合方式,选派30名干部组成10个工作组进驻10个片区,每个片区确定2家产业集群核心企业,辐射带动所属片区周边的10家中小企业的党建工作,形成10个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典型示范圈。
名片:“同业党建联盟”项目
实践:晋江市结合市、镇两级行业协会覆盖93%以上非公企业的特点,以实施“两双两推”机制为主要抓手,把加强行业协会党建促企业合作发展作为发展新引擎,将党组织建立在产业集群及产业链上,先后成立16个支柱产业工会(行业协会)党工委(党组织),以“党建联盟”全力促动行业化“抱团”发展。
 
石狮市
名片:红色物业
实践:随着城市化推进和房地产业发展,物业服务企业作为一种新兴经济组织蓬勃兴起,对改善小区居民生活品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起到积极作用。石狮市把抓好物业服务企业党建作为城市基层党建的重要环节,出台全省首份《关于加强物业服务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建立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属地管理为主、业务管理为辅”领导管理体系,实行“党建五纳入”管理制度,建立社区党组织与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1+2”联动共建机制,推动物业服务进网格,开展红色维权活动,维护各方合法利益,进一步打通城市服务和治理阻塞点,倾力打造舒心居民小区。
名片:“双五”工作法领航社会组织党建
实践:石狮市作为福建省全域城市化改革试点地区,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社会组织发展迅速。为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大局,石狮市积极探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有效途径和方法手段,总结形成以“五目标”“五措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组织党建“双五”工作法,清晰勾画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风向标”和“路径图”。
 
南安市
名片:建设园区党建服务中心示范点
实践:南安市聚焦解决园区党建工作“覆盖难、巩固难、作用发挥难”的瓶颈问题,以“五抓五推进”打造党群服务中心旗舰站为支点,有效把党组织活力转化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动力,形成党建工作与园区、企业发展同路行、齐步走的良好格局。
名片:异地商会党建“四三”工作法
实践:南安市有外出经商人员50多万人,在全国各地建立异地商会70家,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各个省(市、自治区)异地商会全覆盖的县级市。为扩大党在异地商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南安市先后组建40个异地商会党组织,并探索总结、推广运用以“三双、三联、三化、三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四三”工作法,不断提升异地商会党建工作水平,为各地加强和改进异地商会党建工作提供有益实践范例。
 
鲤城区
名片:商贸街区党建     
实践:鲤城区地处泉州市中心城区,辖区商贸业发达、商业街繁荣,现有商贸街区近百条,商业经营单位八千余家,从业人员17014人。近年来,鲤城区按照“以路为线、点线连片、因街制宜、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大胆探索创新,把党组织建在商贸街区、商业楼宇、产业园区,逐步形成以涂门商贸街区、西街等多条商贸街区党建工作覆盖,走出了一条具有鲤城特色的商贸街区党建工作新路子。
 
丰泽区
名片:创客园区青春党建
实践:领SHOW天地园区党委立足园区企业业态新、年轻人多、文化层次高等特点,突破传统党建模式,通过展示服务、活力、青春、开放四个特性,彰显“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润物细无声”的“微”党建魅力,增强了党在新兴产业园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被确定为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联系点,成功引导园区营运商将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
 
洛江区
名片:台资企业党建联盟
实践:近年来,洛江区积极探索实践,找准台资企业党建工作切入点,将对台工作和党建有机结合,在试行台资企业“网格联盟”党建工作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推行台资企业“155”党建工作模式,开展“三有三无三创”活动,使党组织更好地发挥“两个作用”,赢得台商认可和支持。
 
泉港区
名片: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双选双聘”
实践:选优配强党务工作者是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2008年,泉港区率先开展“双选双聘”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通过“高位嫁接+内部培育”方式,采取“六步工作法”,由组织部门与非公有制企业联合选聘、共同管理党务工作者,打造了一支素质优良、比较稳定、职业化管理的专职党务队伍,较好地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选配难、管理难、教育难问题。
 
泉州台商投资区
名片:台资企业党建综合体“143”工作机制
实践:泉州台商投资区构建“143”工作机制,围绕“党建强、发展强”的目标要求,实行队伍联管、活动联办、阵地联用、服务联动的“四联”工作法,建立领导体制、经费保障、管理机制三项保障制度,打造“台资企业党建综合体”,提升台资企业党建工作水平,建立台资企业与业务部门沟通联系桥梁,为台资企业提供靠前服务,提供相关政策法规、职位供求信息咨询以及职业指导等公共服务,有效推进台资企业发展,推动泉台经贸往来和交流交往更加密切。
 
泉州经济开发区
名片:园区非公企业党建“网格化管理、项目化运作、菜单化服务”模式
实践: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开发区,集聚着近300家非公有制企业,7万多名从业人员。近年来,开发区党工委积极探索园区党建工作新模式,实行网格化管理,把全区企业划分成4个党建片区,细分11个党建网格,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推行项目化运作,建立园区、网格、企业三级党建工作项目库,激活多样化园区党建活动载体;开展菜单化服务,开展“园区党建+”系列活动,帮助企业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较好实现了党建工作和企业发展的同频共振、互促共赢,每平方公里实现工业产值45亿元、财政收入1.5亿元。
 
德化县
名片:陶瓷产业链“十百千”党建覆盖工程
实践:德化县是千年瓷都,早在宋元时期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被誉为“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现有陶瓷企业26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已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比较完整的陶瓷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荣膺全球首个“世界陶瓷之都”。近年来,德化县围绕“全组建、强作用、促发展”目标,精准实施陶瓷产业链“十百千”党建覆盖工程,着力发挥10家陶瓷企业党建示范点引领作用,帮带100家企业党组织加强党的建设,辐射促动、带动1000家陶瓷企业党的工作全覆盖。
 
永春县
名片:产业链党建(党建搭台助推香产业发展)
实践:永春县达埔镇是中国四大制香基地之一,有制香企业3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被授予“中国香都”的称号,2017年香产业链产值突破60亿元。近年来,永春县积极整合中国香都党群企资源,创建中国香都党群活动服务中心,探索了“党委开路、支部引路、党员带路、群团同路,促进香产业链快速发展、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的“四路双赢”党建工作模式,将企业单打独斗的“小党建”变为产业链抱团发力的“大党建”,发挥产业链党建“协作”优势,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产业链企业发展共建共荣,互促双赢。
 
安溪县
名片:个私党建“安溪模式”
实践:安溪是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藤铁工艺之都,县域内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众多。近年来,安溪县依托市监(工商)部门,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个体私营经济党委,归口管理全县个私经济党建工作,探索形成“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主导、个私党委主抓、乡镇协作配合、各方齐抓共管”的非公企业党建“安溪模式”。
 
惠安县
名片:非公有制企业“1+X”党组织设置模式
实践:惠安县是著名的“雕艺之乡”、“建筑之乡”,跨区域、跨行业发展的非公有制企业数量较多。近年来,惠安县突破区域、行业限制,在跨地区、跨行业发展的非公有制企业中,探索实施与企业管理运营架构相适应的“1+X”党建模式,把党的组织建设覆盖到建筑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领域、各环节,真正做到项目工地拓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设置到哪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形成了以企业总部和党委为核心,同步辐射和管理各地分支机构、各个项目部的党企一体的运作机制,实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
主办单位:中共泉州市委党校 泉州行政学院 泉州市社会主义学院
ICP备案号:闽ICP备12004909-2 联系邮箱:qzdxxxzx@126.com 建议分辨率:1280*768像素
闽公网安备 35050202000008号